央行参事盛松成:未来降准概率仍然较小

2017-09-12      来源:一财网   浏览次数:36
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今年以来,在金融去杠杆进程下,货币政策整体中性偏紧的方向已经确立。如何解读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放时收?在由表内向表外腾挪的“大资管时代”,什么样的统计指标才有助于实现真正的“穿透式监管”?

》》》》》武汉购房新政策    武汉房价

对此,中国人民银行参事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兼职教授盛松成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。“在偏紧的大方向下,中国央行调控也不会一下子过头,而是需要不断探索(trial and error),美联储也是如此。例如,在一段时间的净回笼后,5月11日,中国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800亿元逆回购操作;在12日又重启中期借贷便利(MLF)操作,投放规模4590亿元,一度引发市场遐想。但在下一个周一,央行再次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。”盛松成表示,这其实就是松紧结合、不断探索、实践而不过度,这也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。

此外,盛松成认为,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对于精准宏观调控、穿透式监管的重要性日渐凸显。“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,理论上而言应该是相辅相成,但如今表外融资等规模越来越大,其对M2(广义货币)的影响是不确定的,因此M2似乎已经有所失真。”他举例称,今年3、4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比分别为12.5%和12.8%,而M2则仅为10.6%和10.5%,“如果M2不失真的话,说明货币政策已经比较紧了,那为什么还要强调中性趋紧呢?”

盛松成的上述观点,之前就体现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(2016年第12期)刊载的他的论文《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——基于信用渠道的中介目标选择》(与谢洁玉合作)里,这是中国顶级社会科学期刊首次刊发有关社会融资规模的学术论文。

货币政策需要不断探索

5月22日,中国央行进行4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,其中300亿元是14天期,100亿元是7天期。当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,换言之实现净投放300亿元。央行公开市场本周有4100亿元逆回购到期。

盛松成对记者表示,在去杠杆、中性趋紧的政策基调下,央行会实行合理的调控。“把货币市场利率提高后,挤掉的是金融泡沫,而如果存贷款基准利率提高,则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,因此前者仍是调控重点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对于5月12日央行开展的MLF操作(4590亿元),市场分析指出,央行此举意在缓和前期金融监管政策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,甚至有声音指出货币政策有可能小幅转向。

对此,盛松成此前也表示,这一操作属于央行正常操作。“在流动性偏紧的情况下,央行从反方向操作缓和一下,这是很正常的,也是很适当的,没有必要过多解读。”

他表示,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去杠杆攻坚战下,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在不断摸索与实践。“货币政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,如果太紧了,总要放一放。”

其实,在美国也何尝不是如此,量化宽松(QE)是史无前例的,因此如今的加息进程和未来的缩表进程都是“摸着石头过河”(trial and error,在国外也理解为“试错”)。

今年4月以来,由于监管清理“三套利”的雷霆行动,中国银行(3.630, 0.02, 0.55%)业的同业、投资业务,在数年来的高歌猛进之后,正在一步步走向终结,一手做大同业负债、一手做大同业资产的模式难以为继。各界对于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监管指标的预期也异常高涨。

尽管同业存单是一种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,在外汇占款下降、降准不至的情况下,成了中小银行“补水”的便利工具,“但用过度了就必须要进行合理监管。”盛松成告诉记者。

在他看来,未来降准概率仍然较小,如果超额储备金率降低到一定程度,才可能降准。尽管如今超储率低于往年平均,但他仍认为:“降准有两大顾虑,一是会给市场很强的宽松暗示,这与当前监管总基调不符;第二,降准后不可能再紧,因此央行仍然更乐于用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。”

社融将成宏观调控关键指标

近一年多来,盛松成也在诸多场合上强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比新增贷款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,因其涵盖了更广泛的融资渠道。但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全面形成市场决定的价格体系,因此,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可视为M2的有益对照和补充。

凡注明"来源:涿州房产网"的稿件为本网独家原创稿件,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关键词:
0相关评论

新闻排行

热点楼盘

更多